星期五, 1月 25, 2008

凝視:楚浮與《四百擊》。

http://march324.blogspot.com/2008/01/blog-post_25.html

林口台地的風不是普通地大,
光是在冬季裡,要從管理學院大樓穿越圖書館到達僅僅50公尺之外的餐廳,
那種鑽筋入骨的冰寒,就足以讓我退卻到乾脆不要吃中飯。

上周五就是這樣,縮在研究室裡,腦袋裡一拱背,
就想起兩個月前利用兩次午休時間在視聽室看了每次半部的楚浮和他的《四百擊》。

1958年的楚浮,從影評人變成法國新浪潮電影導演的第一把交椅。
無知年代喜歡亂啃揀拾文字碎片的我,光是『楚』與『浮』這兩個字,
就曾分別用藍色原子筆細細地描繪,寫在我的帆布書本背帶上與掀開來的內縫裡。
那時的我不認識楚浮,卻對這兩個字寄予飄逸與純真的認同。

從1959年到1979年二十年間楚浮共有5部系列電影,
少年式的敏感、羞怯、依從、無明的迷惘與停不下的失落憤慨,
楚浮花了20年的時間,讓這個角色重疊又獨立地糾纏與轉變,
那時剛要升上國一的我,渾然未知這5倍的楚浮已然存在身旁,
要不然或許會把那時寫小信給朋友的筆名改成《楚之浮》。

對於《四百擊》這部黑白經典影片,
我從鏡頭飛入眼中開始,身體就不自主地縮起來,因為太接近詩的腳程...。
成長過程和大人們間的不合諧,幾乎是有想法的孩子難以避免的印記,
只是沒有抵抗的工具,所以心裡總有一個念頭跑出來:『只好,先想辦法長大再說!』
也因為這樣一心想快點長大的過程,我覺得自己並沒有長得很健全,
經常流露孩子般的任性、與人對應上的粗糙。
慶幸的是,母親雖然嚴厲地嚇人,給我們的愛在回憶裡卻能不斷加厚,
而《四百擊》中的小楚浮,在逃出教養院,奔向海裡的那一刻,靈魂空洞無助地叫人腿軟。

法國有一句諺語:『壞孩子處罰他四百下就會變好!』
四百下結束之後,到底有誰會凝視這個孩子的未來?

連我這樣身體贏弱以致備受母親呵護的孩子,
一憶起童年,不知為何,怎麼想也都是不快樂和恐怖的日子。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四百擊我只有在二十年前看過一次。

結局給我的震撼到現在都還很清晰。

大概那時候年輕吧~感覺比較憤世嫉俗一點,大概的結論就是:X的!要不就是搞大的,要不就去死!

那個結局真的是很悲,就像您說得,會讓人腳軟,覺得活不下去想要去死。不過年輕時總是有種,不怕死的衝勁,覺得自己即使處在那種絕望裡,還是會【執干戈而舞!至死方休!】


(其實應該看了不只一次,不過認真而完整的只有那一次)

匿名 提到...

我只記得夏鑄九叫我們看四百擊的理由
是為了開頭一次又一次出現的艾菲爾鐵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