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5月 15, 2008

城市裡實體的夢:《安藤忠雄》與《伊東豐雄》

http://march324.blogspot.com/2008/05/blog-post.html


我對建築方面的愛意萌生得很早,也可能是大學時著迷於裝置藝術而引發的後現代病。

大三的時候有個好機會,在校內的建築史研究室當小助理,
每日的工作就是幫教授用酒精擦洗他從世界各地拍回來的幻燈片,為了確認幻燈片有無發霉,
我得在透光的情況下高高舉起一棟又一棟的大教堂、歌劇院、市政廳仔細端詳。
沒有數位相機、沒有網路搜尋引擎、沒有單槍投影機,甚至那時還沒有普及的影像軟體,
幸運的我,總在陽光斑斕的午后,在南方的盛夏裡,耽溺在別人難得一見的世界級建築縮影裡。

另外,當時文學院的女生有個怪毛病,喜歡跑到建築系、都計系、工設系和美術社去尋覓才子,
那些窩在建築系館深夜裡的男孩們,會交給女孩們設計藍圖,要她們徹夜幫忙在紙背塗上墨色,
不愛舞會、不愛露營、不愛郊遊,開朗卻愛躲藏的我,也加入過那群無怨無悔的女工行列。
而最令我欽羨的:是那群建築系的男孩們所坐的老式長背大藤椅。

1987年,窮白的我花了點錢,從台南搭國光號到台北美術館看《查理摩爾建築藝術展》,
對於長期以來從只從幻燈片裡看建築空間裡那份詩意的遞迭與實踐的我,餘震難平,
更加想念建築系館裡那一張張大藤椅。

畢業第4天就離家北上的我,大部份的工作生涯中,從開始可以主張我的椅子材質起,
無論是當人家的主管,還是做自己的老闆,我堅持只坐自己從大馬路邊買來的長背大藤椅。
嘿嘿,大藤椅,有某種謙遜、鄉愁、單純、獨特而固執的氛圍,包容著我血液裡的一切,
它交織著我無數奮鬥前進的夜晚,是它使我社會化,也使我得以與社會化隔離。

在這個我所奮鬥的城市裡吹送著腐敗的空氣,空間與個體的依存關係飄零,總是只是暫厝。
這幾年卸甲歸田,閱讀成了工作,我得以重新逼視自己的雙眼,徹底去解讀how live matter?

他們都從翻修小坪數的住家房子開始,
伊東豐雄《TOYO ITO》和安藤忠雄《TADAO ANDO》,是日本建築界威震海外的雙《雄》。
私愛翻找大師年代的我,意外發現,他們是在1941年同時誕生於日本;
1965年伊東畢業於東京大學;1962-69年安藤自學建築、周遊列國;
沒受過正式建築教育只有高職學歷的安藤,1978年起揚名國際,1990年擔任哈佛大學客座教授。
而來自嚴謹工學系統的伊東,1986年也以風之塔(Tower of Winds)引起了世人的注目。
有趣的是,1997年安藤受聘任教於日本東京大學(伊東的母校),而伊東則正遊走國際舞台。

安藤的清水混凝土裡,有我喜歡的那種長背大藤椅的感情;光影錯恍之際,空間洗練人性。
伊東豐雄《衍生的秩序》在北美館的展出剛於5/25落幕,我們一家三小照例在周末夜散步去看,
伊東複雜的數理演算法,卻呈現有機的《游牧》樂趣,也使得日落後的城市反映自我。
站在自我與反省的兩邊,雙雄爭霸,對我來說,是同時對社會化的反動與促進,
而這種社會學裡同時存在的兩難,如今透過建築彷彿是可以化解的。

記得去看伊東的建築展時,導覽員提及,伊東參與過的官方建築計劃案,事後總有官員下台,
要護衛與信任、寵溺與保全一個建築藝術家,又要在泛市民主義下推動都市計畫更新的腳步,
一個有肩膀的官員縱使因為政治秩序而下台,
但最終的收獲,卻是為整體社會、甚至是人類文明留下了實體的里程碑。

我自己神遊此類政務官下台後的風景:
當他兩袖清風走在仙台媒體中心(Sendai Mediatheque)如海草般不規則的管狀樑柱間,
看見自己對藝術生命裡巨大的單純,捨命以對的固執與成全,應有訴說不盡的驕傲充滿胸懷。
一棟偉大的建築所標示的那種無法迴避的存在感,有時還真像是整個社會的良知之披露。

2005年伊東他同時贏得了台中大都會歌劇院、高雄世運會,與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新館三案。
2011年安藤在台灣也將累積出三個作品,分別是興建中的亞洲大學創意設計學院藝術館,
已完工的交通大學美術館,以及未來在三芝面積達26公頃,聽說將是一座遍地開滿櫻花的墓園。

不論是在政府中或學院中,台灣將來的六座建築作品裡,也請主事者凝視自己肩膀以上的天空,
我熱切地期盼,能逐漸不再厭棄自己生活的環境,台灣應該要更美。
前高雄市長謝長廷先生,胡市長,加油!


【後記】:
雖然每次在草原上寫字,為了避免只是堆積複貼大眾資訊,
我都花了不少的力氣去翻查與整理思辨相關的人事物文獻,但想不到這一次花了一整天。
最後我所崇敬,也是影響安藤忠雄甚深的現代建築大師柯比意(Le Corbusier, 1912 -1965),
因為怕自己分了心,只好先捨棄了。

【分享】:
1995年安藤忠雄在法國凡爾賽宮接受普立茲克建築獎(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致答
辭時所說:「有兩個不同的向度同時存在於建築」。


【推薦】:
《Japanese Architecture as a Collaborative Process:
Opportunities in a Flexible Construction Culture》
http://www.amazon.com/Japanese-Architecture-Collaborative-Process-Opportunities/dp/0419251405
我從亞馬遜網路書店所遇的一本書,雖然是較學術性的建築團隊創新合作議題,但是仔細看過大 綱與簡介,也讀了一些相關評論,發現是一本絕對好書。裡面有一個章節就是舉伊東豐雄所蓋的 仙台媒體中心為例談一些阻礙、危機與關鍵轉折。書很貴,要約80美元,所以貼上書評聞香:
(http://www.archinect.com/books/enlarge.php?id=8092_0_25_0) By Dana Buntrock.